查看原文
其他

普及 | 雨景山水:斜风细雨不须归

沉鱼意 弘雅书房 2021-06-23

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本无奇特可言,但历代文人墨客往往藉其抒发情怀,于是雨也就随之“文化”了起来。


熟悉中国美术史的朋友都知道,古代有很多名家画过精彩的雨景山水作品,他们有的直接画雨,有的画雨虽不见雨,却能使人产生下雨的感觉,这是因为他们研究了画雨景的规律,比如:“烟中每有无根树,雨外尤多没骨山”。


雨景是不好画的,因为雨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明显的色彩。不仅中国画,就是西洋画画雨时,在技术上也有很多难处。正因为如此,雨景山水反而让画家们有了巨大的创作空间和创作的冲动。


其实表现雨,在国画当中也无非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最直接了当,画出细密的雨丝。

第二种,虽然没有出现雨,但是画中会给你提示,比如穿着蓑衣的行人、湿漉漉的路面。

第三种,最为玄妙和高深——表现感觉。

 

这三点在宋朝时候,都出现了相当成熟的范例。它们往往不是单一出现的,共同作用才能在画面里展现出生动的雨景。

 

直接表现下雨本身,其实也是一个能耐。


雨是一种非常难表现的东西。比它还难表现的估计就是空气了。

它不像雪,能直接给人以景物面貌上的改变。就跟你早晨起来,发现外面景物变了——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雨做不到,你可以说,它“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可是在一幅全景山水画中,这个体量怎么表现啊?

 

但还是有能人的。


风雨归舟,宋代,苏显荣


比如苏显荣的《风雨归舟》。这幅的远山用一道道浅浅的墨色解决了雨的形态问题。一般比较大的雨会给人一种柱状倾泻而下的感觉。而再有点风,有个斜度,就更生动了。

 

同时,这幅画还用了第二个方法。就是“在画里给你提示”。无论是在桥上打着伞顶着雨的人,还是舟中披着蓑衣艰难撑船的人,还是那些被风雨吹成一个方向的树,都给了画面提示,这是在风雨当中。

 

相较之下,戴进的《风雨归舟》雨势更大,整幅场面更具动感。



这幅画表现的是暴雨降临的瞬间,风雨交加,江面上的小舟颠簸摆荡,人物衣袂飘飞。

 

为了捕捉这大自然戏剧性的一刻,戴进运用宽阔的湿笔,快速斜扫过画面,表现大雨滂沱如泼、雨雾翻腾的撼人气势,同时他也画出翻折的树叶、芦苇,和逆风行走的小舟形成一种垂直逆向,加强整幅画的动势。

 

动势强烈的构图,奔放恣意的笔墨,戴进这幅《风雨归舟图》对后代画家影响深远,成为描绘这类诗意风雨山水图的典范之作。

 

下面这幅宋代佚名的《风雨归舟图》扇面画有种烟雨迷蒙的情调。


风雨归舟,宋代,佚名

 

虽然整幅画面中都没有出现雨丝,但是通过淡墨的点染,让远处的群山若隐若现于水汽之中,小舟上船夫穿着蓑衣,植物、云雾的运动轨迹都能让我们感受到风雨的存在。

 

下面这幅同样佚名的宋代《风雨归舟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风雨归舟,宋代,佚名


夏圭的《风雨归舟》团扇中,边上吹横了的树枝和远处烟波浩渺间若隐若现的山,都能让我们感受到雨天。

 

中国画含蓄的描绘方式会用下雨时候经常会出现的情况应和人的主观经验感受,给人以一种“和雨有关”的感受。

 

就比如上面说到的,夏圭团扇中远处那种湿湿的,烟雾缭绕的山。借一个摄影圈儿老用的词,这是给人个“空气感”。传说米芾和他儿子米友仁创制的“米氏云山”,就是这种的代表。

 

下面是据传为米芾的《云起楼图》


云起楼图,宋代,米芾(传)


是所谓“米氏云山”的典型代表。

大家可以直观感受一下。看不出风雨,至少看个空气湿度。

 

这种“表现感觉”的画,题写的画名里会出现“风雨图”这样的题法,也有“山雨欲来”或者“雨霁”这样的名字。或者就写个意思——“雨意图”。

 

如元朝的黄公望的《溪山雨意图》


溪山雨意图,黄公望,元代


方从义的《风雨归舟图》则显得更富有简明的写意情趣。


风雨归舟图,方从义,宋代


整幅画面着墨并不多,写实的意味减淡了很多,能显著地感受到元代文人画崛起后画坛审美的转变。

 

让人感受更直观的作品,可能是这幅王蒙的《溪山风雨图册》中最水气淋漓的一幅。


《溪山风雨图册》其中一幅,王蒙,元代


这幅画也是更强调表现出雨天的一种“感受”。完全通过湿润的笔墨,让人感受到湿气。

 

当然了,让观众知道画的是雨景,还有一种更偷懒的方式,——“靠文字提示”。

 

比如说高克恭的《春山欲雨图》倪瓒的《雨后空林图》,如果不知道画名,只看画面,你能知道这幅画跟雨有关?更别说是雨前还是雨后了。

 

春山欲雨图,高克恭,元代


雨后空林图,元,倪瓒 


这三种处理其实到元明清以降,其实就分成两组。

 

一组是把前两种合并,实写雨,加上画面提示。一组就是写感觉,加上文字提示。

后者从元到明朝到清朝,肯定多,而且越来越多。

说白了,其实主要还是因为——画功不行——表现不出来……

 

能在画面里画出雨来,多有难度啊!

画被吹得往一边儿来的树,还得画出风的感觉,没点功夫干得了吗?画在雨里头狼狈不堪的“小人儿”,(如夏圭《冒雨寻庄》中寥寥几笔的特别小却特别生动的小人儿)也是费劲啊。

 

冒雨寻庄(局部),夏圭,元代


所以于是乎,就画个普通的湿一点(有的甚至连湿都免了,直接干皴),然后题名里头加个“雨”字……

 

不过清代有一幅画雨的作品小编非常喜欢,谢彬的《风雨归舟》。


风雨归舟,谢彬,清代


虽然名字还是被起烂了的名字,但是画面表现出来的效果可就完全不同了。

 

这幅画属于直接描写风雨。

这幅画可比前面几位那种就一条小船,或者就打个伞的小人儿“疯狂”多了。

 

我们不但能看到瓢泼的雨,鼓荡的风吹木叶。还能看到张牙舞爪的大浪,和浪中塌了帆快遇险触礁的船。

 

整个画面,无论是树木礁石还是水,都极其动荡。而且,更浪漫主义的是,画面正上方有一条动若雷电,呼风唤雨的龙!

 

而近现代的国画作品,画雨的也攀上了更高的高峰。



夏天到了,天气也是越来越热,希望老天能够多下几场雨,好冲淡冲淡这炎炎的烈日。


附:

2019全国书偶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已经开始啦!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报名呀!登录网站https://www.artlib.cn

https://www.artlib.cn/shuou.html

注册信息、提交作品。

万元奖金,等你来赢!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每天读点人文与艺术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沉鱼意 ]


投稿邮箱:linjq@artlib.cn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qinruyi929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